數據顯示,2021年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分別為42.9 萬噸、478.9 萬噸、23.4 萬噸,分別占移動源排放總量的17.63%、45.14%、77.23%。由此可見,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綜合治理,已是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調查發現,非道路移動機械特別是國Ⅰ及以下排放標準的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超標問題突出,個別企業的超標率甚至超過20%。
當前,造成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超標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使用者為節約運行成本,從小作坊或者其他非法渠道購置價格稍低的非標柴油,影響了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有的維護保養不到位,長期使用后,燃燒室內會形成大量積炭,導致系統受到腐蝕和磨損,尾氣處理系統效率降低。還有的對老化損壞的尾氣凈化裝置維修或更換不及時,自然也會導致尾氣超標排放。
解決尾氣超標問題,應堅持淘汰更新、信息化監管與技術治理相結合,壓降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貢獻率。
多部門齊抓共管實現信息化監管。為避免多頭管理、浪費行政資源,建議運用“電子編碼+無源射頻識別(RFID)”和大數據融合共享等技術,將非道路移動機械基礎信息如實采集錄入大數據共享平臺,各行業主管部門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并發放相應的電子編碼。一方面,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一旦進入禁用區域,無源射頻識別技術可準確判別,并向相應企業和監管部門報送預警信息。另一方面,可要求企業定期自查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情況,并將自查自測結果和維護保養情況上傳平臺,防范超標排放,降低違法風險。如按期未報送的,平臺可向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人員自動發送消息進行提醒。通過信息化新技術的充分應用,提升日常監管效率。
多維度探索超標排放準確化治理。要監督使用合格的柴油油品,進一步明確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者必須到正規加油站購置油品,并保留采購發票等。同時,為服務使用者,可鼓勵和引導正規油品銷售公司采用移動加油方式,主動上門,隨叫隨到,為非道路移動機械加油提供更多便利。督促加裝尾氣凈化處理設備,對部分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老舊機械,加裝柴油機顆粒捕集器、氧化催化轉換器等,進行升級改造,提升尾氣排放水平、使用性能和壽命。
多途徑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化發展。《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要求》(HJ1014—2020)已于2022年12月1日實施,各地要按照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對相關生產和銷售企業嚴格監督檢查,防范落實標準要求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