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總結
2022年,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落實本市“十四五”規劃、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等,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力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實現新時代十年持續改善,連續兩年達到我國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在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城市中良好;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下降到54、23、3微克/立方米,多年穩定達到我國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6天,同比基本持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近八成;重污染日僅有3天,較上年減少5天。各區PM2.5首次全部達到我國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濃度范圍為26-33微克/立方米。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密云水庫、懷柔水庫等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達到我國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37個我國考核斷面中,優良水體斷面占比75.7%,動態消除劣Ⅴ類斷面。土壤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為71.1,連續多年持續改善。聲環境質量基本穩定,全市建成區的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分別為52.8分貝和68.7分貝。輻射環境質量保持正常,空氣、水體、土壤、生物中的放射性水平與往年相比無明顯變化,電磁環境質量狀況良好。
(二)圓滿完成重大活動空氣質量服務保障任務。編制管控清單和白名單,搭建大氣精細化管理支撐平臺,強化“評估分析-問題下發-現場核查-整改反饋”閉環管理,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期間,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1%,其中冬奧會期間為23微克/立方米,天天優良,實現賽前保證,“冬奧藍”“北京藍”贏得國內外廣泛贊譽。黨的二十大會期空氣質量總體優良,開幕會時段保持1微克/立方米,得到與會領導和代表的充分肯定。此外,加強應急備勤和隱患排查,保障了重大活動期間環境安全。
(三)統籌謀劃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制定實施市委生態文明委、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年度工作要點,推動形成100余項政策成果,本市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委等做法被中央深改辦推廣。推動印發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2022年行動計劃,發布美麗北京建設方案。持續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39項整改任務已完成35項,其余均達到時序要求;累計對8個區開展第二輪市級生態環保督察。對各區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
(四)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突出PM2.5和臭氧(O3)協同治理,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加強揮發性有機物(VOCs)管控,發布建筑類涂料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限制標準,修訂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完成53家企業“一廠一策”深度治理。推動氮氧化物(NOx)減排,配合制定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累計推廣新能源車58萬輛;核心區燃油鍋爐基本“清零”,加快推進農村散煤清潔能源替代;組織開展錯峰裝卸油和夜間加油。強化揚塵精細化管理,實施建設工程揚塵分類分級監管,完成揭網見綠7500余公頃,全市降塵量降至3.6噸/平方公里·月(扣除沙塵影響)。優化重污染應急績效評級,1700余家重點企業納入績效分級管理。
二是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開展飲用水源水質監測、調查、評估和監督執法,完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全市216個問題排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提前3年完成我國要求,完善區域水環境補償辦法,協調督促農村污水治理。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推進水生態修復試點示范。
三是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推動出臺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印發實施“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等。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及時更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聯合有關部門對8500余畝新增耕地完成農業生產符合性評價復核,1000余萬平方米建設用地可安全再利用。
(五)穩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印發實施“十四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規劃,科學謀劃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修訂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組織重點排放單位按時履約,推進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CCER)交易中心建設。開展先進低碳技術征集評選,密云區、通州區成功入選首批我國氣候投融資試點。與國內外可再生能源署(IRENA)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協議。
(六)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發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強化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在績效考核、生態補償、總規體檢中的應用。實施本市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規范。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平谷區入選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豐臺區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截至目前,5個生態涵養區全部完成我國生態文明示范“雙創建”。
(七)縱深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聯合簽訂《“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印發實施2022年工作要點,健全完善信息共享、聯合執法、聯動應急等工作機制。持續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超額完成我國下達的目標。組織編制白河流域規劃。完成密云水庫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情況績效評估,簽訂新一輪補償協議。完善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協同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落實“白名單”等制度,妥善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制定實施京津冀地區環境影響評價會商辦法等。
(八)有效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推動及時啟用生活垃圾焚燒廠應急處置涉疫垃圾,確保無害化處置,加強涉疫污水處置的監測監管。強化首都核安全協調機制作用,完成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組織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妥善處置突發環境狀況。
(九)不斷夯實監管體系。推動出臺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制修訂11項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制訂7件行政規范性文件。發布“十四五”監測規劃,優化監測網絡,強化各類監測監控手段應用。加強準確執法,查處固定源違法行為3800余起,路查和入戶抽測超標排放重型柴油車7萬余輛次。深化環境監管,進一步完善“評估分析、線索下發、現場核查、整改反饋”閉環管理機制,“三監”聯動水平和效能不斷提升。
(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開展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試點,對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實施臺賬式管理,下放一批市級審批權限。加強接訴即辦工作考評,深化“三級管家”機制,推進“每月一題”噪聲擾民問題治理,全市商業固定設備和夜間施工兩類噪聲投訴總量同比下降近四成。我局首創的“三級管家”制度,被收入全市“接訴即辦改革案例庫”。
(十一)廣泛匯聚全民共識。組織頒發首屆首都生態文明獎。開展“達標之路”、五年成就巡禮等宣傳,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榮獲2022年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榮譽。成功舉辦“2022年北京國內外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北京城鄉供暖系統無煤化”項目獲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彭博慈善獎“共同清潔我們呼吸的空氣”類別獎。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市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生態環境部、市委、市政府重要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都。
(一)主要目標。深入落實我國和本市明確的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對標《關于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時序進度,提出如下目標:
1.空氣質量方面:全市及各區空氣質量達到我國和本市目標要求,全力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效;東城區、西城區、通州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空氣質量力爭進一步改善。
2.水環境方面:全市及各區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我國目標要求;密云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持穩定達標;地下水水質總體穩定。
3.土壤環境方面:全市及各區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4.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全市及各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力爭穩中向好。
5.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全市及各區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較2020年累計下降12%左右,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6.污染減排方面:全市及各區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重點工程減排量達到我國和本市要求。
7.環境安全方面:全市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安全受控,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全市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得到無害化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得到及時妥善處置。
(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按照黨中央和市委統一部署,在學習、把握、落實上下功夫,深入實施《中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方案》,重點抓好專題學習研討,廣泛開展宣傳宣講活動。常態化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實施年度理論學習計劃,舉辦“處長講堂”等。
(三)繼續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進一步強化市委生態文明辦和有關專項小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小組辦職能作用,優化完善專項工作小組設置,推動2023年工作要點落實落地。舉辦全市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專題培訓班。開展美麗北京試點示范建設。
(四)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準確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23年行動計劃,持之以恒、攻堅克難。
深化“一微克”行動,堅持PM2.5和臭氧(O3)協同治理,聚焦共同前體物NOx和VOCs開展專項治理,加強VOCs全流程管控,強化石化重點企業監管,推進汽修行業監管。保持重型柴油車執法高壓態勢,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深化施工工地、道路、裸地揚塵精細化管控。強化空氣重污染應對,實施分類分級差異化管理。
加強“三水統籌”,鞏固消除劣Ⅴ類、黑臭水體工作成效,構建“水環境-入河排口-污染源”全過程管理體系,深化入河排污口監管,推動汛期水質評價與污染治理,強化地表、地下協同保護。推進密云水庫保護,繼續實施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等。完善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推進水生態修復試點示范。
堅持“三地共管”,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加強源頭防控和系統保護,進一步削減受污染建設用地面積。組織涉農區對受污染耕地和園地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完成新增耕地農業生產符合性評價復核,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五)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堅持系統觀念,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建立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工作機制,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深化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開展全市及各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完成2023年“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規劃等,研究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試行開展碳排放核算評價。修訂《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全國自愿減排(CCER)交易中心建設。開展低碳技術、領跑企業、氣候友好型區域等試點示范,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我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組織通州區、密云區積極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編制本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
(七)深化區域聯建聯防聯治。落實“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實施2023年工作要點,深化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加強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同做好空氣重污染應急應對。持續推進重點大宗貨物“公轉鐵”。落實新一輪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加強跨界流域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聯動。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跨區域協同處置等。
(八)全力保障首都環境安全。嚴守環境安全底線,加強危險廢物、核與輻射、環境應急等監管。有效運行首都核安全協調機制,強化重點輻射和放射源全過程監管。推動重點危險廢物處置項目試運行。制定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修訂實施《北京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做好應急值守,強化應急演練。
(九)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噪聲污染防治立法調研論證。制修訂油氣排放控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汽車維修》等地方標準。持續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繼續開展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按要求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依法依規做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貫徹《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深化主動治理,推動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深化監測、監管、監察“三監”聯動,完善閉環管理機制。加強排污許可核發與執行情況核查,督促企業持證排污、按證排污。突出綜合執法和監督幫扶,加大重點領域專項執法力度。強化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講好北京生態環境保護故事,開展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等活動,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等。加強生態環境國內外合作,舉辦北京國內外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